催眠师晓斐

青岛心理 抑郁症自杀背后有这些你意料外的误区

注1 ,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因为抑郁症所导致的自杀的行为.不包括社会上因为婚恋,家庭,房产纠纷,劳资等等而导致的要死要活的各种自杀行为.

注2,这里讨论的不适用于带有躁狂的抑郁症即双向障碍.




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可能因为抑郁而自杀的明星是韩国的雪莉,而最早我们能够可以追溯的明星是香港的张国荣.在这几十年间抑郁症,就像科幻片里的病毒一样,在我们的周围不断的发展蔓延.更可怕的是我们仍旧认为它离我们很远.最新的WTO报道全世界有3.2亿的抑郁症患者,而中国有5600万. 依照10%的抑郁自杀率来计算,有560万人有潜在的自杀的风险.换句话说,就在你打开链接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或许就有人在实施这种行为,



坦白说我们对癌症的了解都远远大于对抑郁症的了解.在众多媒体报道的自杀人群当中,我最心疼的是感谢消防员的那位甘肃女孩,难道能够拯救她的只能是生命最后一关的消防员吗?



对于抑郁症自杀的知识,大部分人都几乎是空白,只是依照自己固有的的经验去判断和评价.所以晓斐特此撰写一文,希望能够澄清各位关于抑郁症自杀的各种误解,或许我们可以在自杀发生之前就能够阻止它.从面帮助到周围更多的亲友.

误区一,他这么开心,哪会自杀?



就一般情况来说,这句话适用,但有一种非常例外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警示:如果抑郁症的当事人出现了不符合规律的情绪突然好转.那我们就一定要很小心了,因为这往往预示着他可能准备要开始行动了,

让我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明一种康复的规律,

首先是身体恢复(睡眠,躯体症状,思维迟缓)--然后是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开始好转(愿意说话,活动,出门,注意力和耐心--最后才是情绪好转,

当你周围有抑郁的亲友,突然一反常态的开心兴奋,但其抑郁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时.你需要警惕了.

误区2,他抑郁都快好了,不会自杀的.



错. 其实抑郁症自杀并不一定是在最重的时候,而大多往往出现在疾病开始逐渐好转的时候.也就是逐渐要开始康复的时候. 你能想到的那些因为抑郁而自杀的明星,其实大部分都是已经确诊,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甚至已经有多年病史的.黎明前的黑暗,这段时期就需要我们对周围抑郁的亲友有更多的耐心.

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

1 抑郁症在最重的时候,当事人的优柔寡断和犹豫怀疑往往让他没有办法去下定决心实施自杀行为,而一旦病情开始好转了,其做决断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2 潜意识不想好不愿意好不希望好.因为一旦抑郁好了以后,往往预示着要开始承担责任,要去工作,要去参加社会竞争,要失去别人对他过多的关注关爱宠爱,而病人多年来为之得利的一个病,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3 潜意识不满足,不相信会好.相信我大部分的抑郁症个案对于自己的恢复都是不满意的,首先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其次对于抑郁所需要的长时间的恢复充满着沮丧,从而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误区3,他胆儿小,根本就不敢去跳, 就是做给咱看的,



其实我们被媒体误导了,我们看到了大多数的自杀行为或许都是高楼高处,一群围观人群,一群专业人士,各级政府部门大家闹哄哄的聚在一起. 但其实不是,往往抑郁症的自杀行为都是十分意外的,毫无症状突然发生的,他们的勇气往往超出你的预料,

这是晓斐曾经经历过的,一位个案正在用药的康复期, 在和老公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因为放盐的多少一语不合,从5楼的窗户跳了下去.而这几乎就是一瞬间发生的.

所以千万不要以自己的个人经验去判断自杀行为是不是会发生.,

误区4,自杀那都是年轻人干的事.



其实我们又被媒体误导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几乎不太会有媒体去详细报道关于老人自杀的新闻,报道了也只是一句话,要多一些对老年人的关爱,这让我们以为可能抑郁自杀的人群更多是青年人,但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老年人的抑郁发病率远远高于中青年人,同时自杀的概率也是普通人群的两倍,比任何年龄段都要高. 特别是男性,自杀率会随着年龄增加持续升高,而到老年达到高峰, 对于家中有老人患有抑郁症的子女来说,更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5, 我们有自杀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士,

都是摆设,我们有的是消防员,公安 ,城管和居委会大妈



当然堵不如疏 大幅度提升对抑郁症治疗的方法和能力,才是降低和消除抑郁症自杀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
©催眠师晓斐 | Powered by LOFTER